京津风沙源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恢复关系
本文以京津风沙源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法揭示了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从气象因子和植被覆盖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初步形成以下结论: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发生频次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自2000年以来有增加的趋势,但仍旧明显低于20世纪50-60年代。沙尘暴集中分布在3=5月的春季,春季平均发生3.1次,占全年沙尘暴发生频次的75.6%。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多发区位于荒漠草原区,尤其是满都拉一朱日和一苏尼特左旗一带,沙尘暴年频次高达8次以上。近50年荒漠草原区沙尘暴并没有明显地减少趋势;近50年京津风沙源北部草原区春季降水具有上升趋势,但整体不具有明显趋势。与全球变暖背景一致,近5Oa春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春季风速呈波动下降趋势,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下降明显,平均风速较前期下降了17.3%。京津风沙源大部分地区春季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只在东部的局部地区呈上升趋势。1982-2006年京津风沙源地区植被覆盖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期间沙尘暴频发区植被恢复不明显;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降水、风速、植被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变化的最重要气象因子,对沙尘暴频次变化贡献率分别为62.6%和37.4%。植被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具有一年的滞后效应,沙尘暴与上年夏季最好植被关系密切,尤其是沙尘暴频发的荒漠草原区。
沙尘暴 时空变化 气象因子 植被覆盖
覃云斌 信忠保 杨梦婵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29-139
2012-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