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沙尘暴天气对兴安盟农牧业的危害及防御对策

风沙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近几年来特别是1993年5月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黑风暴发生后,引起了多方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防治风沙灾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列入重点工程.本文对兴安盟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指明了其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特征,对其相关成因、危害及对策也给予浅析.兴安盟沙尘暴天气上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60年代和80年代接近,90年代最少,2001一2009年又有明显增多趋势,仅次于70年代。沙尘暴天气春季最多;从月变化看,最多是4月份,其次是5月份。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白天,且以午后为高发期,最高峰是14一16时。沙尘暴天气其地理分布差异显着,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最多中心集中在南部科右中旗的高力板。沙尘暴天气主要从机械损伤、生理危害、风侵剥蚀、恶劣能见度等方面对兴安盟农牧林业和其他方面构成危害。从继续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乔灌草生态屏障、保护草原森林等方面提出防治沙尘暴对策。

农牧业 沙尘暴 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分布特征 危害性

刘宽晓 侯丽萍 苏立波 张兴源 吴淑梅 马树奎

兴安盟气象局

国内会议

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呼和浩特

中文

359-362

2012-07-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