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对16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生存分析不同模式下淋巴结转移的生存率. 结果:42例患者164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病理分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5年总生存率(0S)为82%.ⅠB1期、ⅠB2期、ⅡA期患者5年OS分别为92%、83%、和75%.单组淋巴结转移30例,闭孔淋巴结转移率66.7%,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14.3%.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5年OS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髂总、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OS显著低于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OS低于单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不同对患者的OS造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 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病理分级.双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单侧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髂总及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

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 肌层浸润深度 肿瘤直径 病理分级 生存率

韦玮 方梓羽 贺红英 谭广萍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5

国内会议

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

昆明

中文

319-319

2016-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