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物归经理论应用
本文要探讨药物归经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收集古今相关著作、文献,对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发现药物归经理论在组方制药及服药方法上均有广泛应用,药物归经是药物特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归经不同决定了药物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归经理论可以指导临床更好的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归经,是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具有亲和作用。药物归经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大量文献均有关于中药五味定向定位概念的论述,《伤寒论》首先提出按药物六经归经分经用药,为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张元素首创中药归经学说,医家李果将其丰富并明确提出了分经用药,其著作《内外伤辨惑沦》、《活法机要》中均有详细论述。分经用药,即是根据单味药的归经特点,或是对不同脏腑和经络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分经用药是其临床应用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先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与方法,对遣药组方及服药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六经、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药物部位、引经药、加工炮制及服药方法与药物归经等方面具体阐释。药物归经理论涵盖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药物作用机理,准确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无论是在遣方制药还是药物服用方法上,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无疑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当须注重归经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读经典,深谙其中深刻内涵,不断挖掘祖国医学精髓之处,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科学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解决实际问题,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辩证施治,相信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会大有裨益。
药物归经理论 遣药组方 脏腑学说 经络学说
徐宇琨 李晖 杨林林 陈陆双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610075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72-75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