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放射损伤组织反应与毒性作用机理

放射对正常组织损伤产生的毒性作用,是以确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形式表现出对人体的健康影响.DNA双链断裂(DSB)是电离辐射诱发细胞DNA最为严重的损伤类型,是放射损伤的发病基础。DSB是细胞死亡、突变、癌变或老化等重要的始动分子基础。细胞内一旦有DSB产生,在短暂的数秒内有包括磷酸化组蛋白γH2AX在内的DNA损伤感应分子被招募到损伤位点,感应、发送和放大DNA损伤信号,进一步有序招募一系列的DNA损伤反应(DDR)蛋白,启动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信号反应。DSB信号过程中,除磷酸化修饰外,泛素化、甲基化、SUMO化、乙酰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控组蛋白H2A、H2B、H4以及众多的DDR蛋白的活性、损伤位点募集的重要作用被逐一揭示。目前已经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照射后的过程中在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作用,确定效应可以发生修饰改变。有助于降低迟发或晚期放射损伤反应的修饰剂包括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凋亡抑制剂、抗炎症反应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鉴于此,在新的建议案中以“组织反应(tissuereactions)”取代之。同时,在辐射生物效应中又重新考虑了“非癌症疾病/效应(non-cancerdiseases/effect)”这一辐射健康危害。组织损伤的实践阈值剂量被定义为1%发生率的水平。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分析,已经认识到了部分组织反应特别是那些显著延迟发生变化的辐射效应的阈值剂量可能比以前的定义值要低。

放射损伤 组织反应 毒性作用 分子机制

周平坤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三届中毒与临床急病防治分会学术会议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急救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

济南

中文

11-11

2013-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