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两种常见海水鱼高温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含量变化

T-VBN和生物胺含量常被作为水产品安全的重要监测指标,但在不同水产品种类间含量存在很大差异,且集中在对常见水产经济动物的研究。野杂鱼除可供人类食用外,由于其产量较大、价格低廉又富含蛋白质,还可作为许多名贵水产动物的饵料,如蟹类、螯虾类、鲆鲽类和石斑鱼类等。但目前,缺乏对其T-VBN和生物胺含量的报道。本研究的开展,将为水产品类饵料新鲜度的评价和安全投喂以及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文章从T-VBN含量变化、生物胺含量变化、T-VBN含量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T-VBN含量变化及其与新鲜度评价和食用安全的关系和生物胺含量变化及其与新鲜度评价和食用安全的关系。在本研究两种鱼中,精胺、亚精胺、5-羟色胺、章鱼胺和多巴胺的含量均较低,但在其他储存条件下,其含量如何尚不清楚。此外,水产动物摄食生物胺后在体内均会造成生物胺不同程度的蓄积,这对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和人类食用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有关饵料中各种生物胺安全含量限定的研究,在不同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水产养殖 水产品类饵料 盐基氮 生物胺 安全评价

张金彪 杨筱珍 范朋 赵柳兰 王春 杨志刚 洪宇航 成永旭

上海海洋大学,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

国内会议

201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400-406

2011-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