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的话题在中国兴起.研究公民社会的学者大致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个体公民自身素质的角度,一是从公民的结社而成为非营利组织(NPO)的角度.图书馆事业的分工与发展,无论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及近几年兴起的民营图书馆和图书馆NPO,在拓展社会公共空间、推动中国的公民社会理想实现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人的精神与职业伦理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公民的道德与品质.据研究,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私人领域、社团组织、公共领域和社会运动。其特征是注重个人权利;参与;公共性与公开性;法治。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缩影。从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角度看,近几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处处反映着公民社会的特征:个体权利、参与、法治、公共空间,当然也存在着中国公民社会自身的特色与局限性。中国图书馆事业从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NPO,公民的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已大大提升。由于政府的有限性,职能的特定性,不可能完全满足多样的、细化的社会需求,因此,而NPO在回应社会需求方面有自己敏锐与快速的优势。所以,应当建立有力的法律制度,通过国家直接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措施,激励公民自主地满足自己及他人的文化、阅读需求,鼓励更多图书馆NPO的设立和服务的开展。
图书馆事业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素质 职业伦理 非营利组织
陈东华
吉林省图书馆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17-21
2011-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