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幸福学的构建
本文首先论述了幸福是什么,重点分析了决定幸福与不幸福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我们”的幸福学是一种“心中有他者”的伦理学。 既然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幸福学是一种“心中有他者”的伦理学,就意味不可能存在只对个人有利、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有利的幸福,也就是不存在一种“自我中心式”的幸福。幸福必须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全面的状态,不会是局部的、偶然的、突发的激情或热情。从人民的生活来看,目前联合国多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人民经济富足的指标,事实上单以GDP无法显示人民的幸福快乐;因此1972年,不丹前国王旺楚克提出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国民幸福指数”的新概念,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数,由于注重精神上的感受,GNH比国内生产总值更全面。相关的幸福关系网络包括心理健康、妥善运用时间、小区活动力、文化、健康、教育、环境多元化、生活的水平、政府的管理等。有关快乐幸福的测量方法,在文献探讨上主要将正向情绪及正向动作作为快乐的测量目标,包含愉悦、投入、关怀等。 初步拟议出“我们幸福学”的建构有五个基本方向:第一,以人性、人文为核心的思考;第二,以社会公共善为追求的目的;第三,将培育好公民作为伦理教育的主轴;第四,以“国民幸福指标”辅助“国民生产总值”;第五,以改变现代世界的科技为例,指出幸福学应有的新科技方向,除了延续以节能减碳、生态环保为议题的绿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外,2010年台湾学界开始发起一种基于人性人文的、以人为本的“橘色科技”(Orange Technology),也就是基于绿色心灵与橘色心灵,提倡从绿色科技到橘色科技的新科技思维。总之,套用中国当代儒者唐君毅(19091978)先生的说法,理想的社群或共同体是“以德行为中心而人文全幅开展”的社群或共同体。
伦理学 幸福观 橘色科技
潘小慧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0-24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