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视角下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阐释及对中国民间力量办馆的思考
本文从美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美国公共图书馆产生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建立以及当代美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中的公民社会因素.可以说,美国公民社会建立的过程也是美国公共图书馆从无到有,从收费会员图书馆到免费税收支持的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模式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行政命令而设立的,与美国公共图书馆从草根中发展起来的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目前来看,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众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服务和收费问题上。作为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的机构,公共图书馆离开了公民社会的支持,无法产出社会效益以及获得民众的满意与支持,就丧失了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博弈能力,表现为在政府财政的项目支出中,图书馆经费往往成为优先考虑压缩的对象。但是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面临着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制度环境。类似于基金会的非政府组织能否发展,发展的空间能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府的“能力”和“意愿”。这是因为中国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决定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并且遵循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制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权力中心在既定的政治经济秩序下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对中国而言,笔者认为民间力量的作用在于采用各种方式是调动政府的意愿,反作用于政府。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民间大慈善家、基金会在对实施资助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配套性拨款(matching program,以此来调动政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要把公民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依靠公民社会这一重要力量,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自下而上”的模式。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并出现星火燎原的趋势,公民个人、机构支持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如何利用好公民社会这一力量?图书馆业界的精英们与学院的图书馆学研究者们如何介入这一问题,在发挥效力的同时,将这种力量反作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这应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 管理体制 公民社会
朱荀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237-244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