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北京新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与启示

文章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不断开展新的战略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与实证研究,北京市近5年来开展的区域性新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所评价地区的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的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可行性依据。同时通过选择国内不同技术风格的顶尖环评单位,分别承担北京不同区县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既锻炼了区域环评队伍,又对区域战略环评的方法、理论和技术手段上进行探索创新,为今后有序推进区域性环评工作起到了技术示范、技术储备及人才储备的多重作用。提出环保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建立与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把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编制,实现与规划的全过程互动作为切入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机制,有重点地选取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管理较成熟的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开展跟踪评价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建立新城规划或成片开发规划环评与规划区内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按照《条例》规定,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新城规划或成片开发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己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市政府的相关部门,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及时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此外,应融合规划编制单位与环境评价机构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服务的作用。

城市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空间布局 建设规模 产业结构

彭应登 田刚 张中华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7

国内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乌鲁木齐

中文

2408-2411

2011-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