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鸭绿江口西水道水沙输移特征

基于2010年9月12站位同步观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鸭绿江西水道水沙输运特征.分析表明,西水道为径流影响较小的潮汐汊道,海域来沙为西水道的主要泥沙来源,由口内向口外涨、落潮平均流速沿程逐渐减小,涨潮平均流速由0.71m/s减少至口外的0.34m/s,落潮平均流速由0.56m/s减少至的0.29m/s,河口拦门沙区段的C~F站涨、落潮平均流速比上、下游河段略大.西水道拦门沙附近受近底再悬浮和滩槽泥沙交换的影响,泥沙垂向混合作用较强,垂线平均含沙量达到0.34kg/m3,垂向上含沙量均较大,且垂向梯度较大.口门外海域大潮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减少为0.02kg/m3左右,除涨、落急时段受泥沙再悬浮的影响近底层含沙量较高外,大部分时段含沙量垂向分布较为均匀.西水道绸缎岛附近的局部河段河槽较窄,以落潮输沙占优势;口门附近及口外海域均以涨潮输沙占优势.西水道口门附近海域底质粒径较粗,泥沙起动流速较小,在风浪作用下易起动,并随潮流平流输送至口内,引起西水道上口含沙量增加.”波浪掀沙、潮流输沙”是鸭绿江西水道的拦门沙浅滩形成的主要原因.

河口汊道 水沙交换 时空分布 潮流作用

张寒元 刘红 龚鸿锋 孙文建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120

国内会议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太原

中文

1265-1271

2011-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