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引进马铃薯资源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分析对比从CIP引进的4种材料的光合作用特征,以及低温弱先处理对材料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不同叶绿素种类.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强的适应性存在差异.马铃薯野生种S violace imarmoratum Vio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较低的光饱和点(LSP)与光补偿点(LPC),对光强的适应性范围广,且能较快适应弱光环境,野生种S.albornozii Abz次之;野生种S.Laissimum Lxs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高的光饱和点,对强光利用率高;原始栽培种S tuberosum subsp.andigena var.yanacochenseYan具有较高的光补偿点,较低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光的适应性稍差,生长期要求充足光照.随着有效光辐射强度(SPR)的增加,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4种材料在不同SPR强度下所表现出来的Tr变化特征,与相同条件下水分利用率(WUE)变化特征正好相反.4种试验材料的气孔导度(Gs)与SPR强度之间呈正相关.供试材料叶片的LSP分布在350~520μmolCO2/m2/s之间,与普通栽培品种相当;LPC分布在1~26μmolCO2/m2/s之间,显著低于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说明它们对弱光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环境温度和光强变化对叶绿素spad值影响不显著,但对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种类产生较大的影响.
马铃薯 光合作用 叶绿素含量 光辐射强度 蒸腾速率 环境适应性
秦玉芝 陈珏 邢铮 熊兴耀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国内会议
银川
中文
178-183
201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