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富济贫”与”保富安贫”--光绪初年大饥荒中山西官员救荒思想的分歧与争论
在大饥荒中,富民拥有的财产和粮食无疑会引起饥民的注意,更是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在缺钱少粮和饥民要求施贩呼声的双重压力下,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让富民主动拿出粮食和钱财以减轻政府的贩济压力,从而调动和发挥好富民在灾荒救济的最大作用,各级官员对此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见解。社会资源和食物供给方面,曾国荃坚持用不干涉的自由经济手段来运行,不因为灾荒而骤然禁止社会活动,前者使财物流通渠道畅通,一部分人得以谋生;后者使得社会不至断粮,先粜的商人顾及眼前利益,解决当时的粮食需求,后粜的商人确保了日后的粮食需求。他清楚地指出,囤积居奇虽是为了谋取高利,但终究是要出售的。
清朝时期 大饥荒 救荒思想 社会资源 食物供给
郝平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71-80
2011-0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