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软件盗版的态度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不同道德类型的比较
本研究实证分析中国消费者对软件盗版行为的态度及其形成机制,并首次引入个人道德哲学的两大维度(理想主义和相对主义),探究不同道德类型的消费者在态度及其形成机制上的差异.研究发现,由”利己”和”合理化”两种机制形成的消费者对盗版软件态度比较积极;不同道德类型的消费者对软件盗版的态度和道德判断并没有显著差别,但在态度的形成机制上明显不同.要从需求角度有效减少软件盗版行为,当务之急应该注重帮助消费者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改变消费者态度.
软件盗版 消费态度 道德类型 理想主义 相对主义
楼尊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国内会议
安徽蚌埠
中文
64-75
2012-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