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总体评价、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在构建农村金融排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排斥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农村金融排斥的非均衡性,地区内农村金融排斥的非协调性,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农村金融排斥及其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就业比例、农村教育水平、设施便利性对农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村儿童和老年人口占比对农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村经济增长、财政支农、地区女性人口比例对农村金融排斥没有显著影响。中国农村金融排斥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排斥,发达的农村地区同样也存在金融排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说明破解农村金融排斥及其地区差异是关系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本文从政府、当地农村以及农户三个角度提出破解农村金融排斥的对策。具体有政府应从国家金融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包容性(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构建相应的制度框架,保障社会每个经济主体金融权利的平等。对于当地农村来讲,应增强农村的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支持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水平,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这样才能真正从农村市场的内部去推动新兴金融元素的培育与成长,促进具有内生性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农户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因此农户更应充分利用金融服务融通资金。
农村金融排斥 评价体系 区域差异 政府干预 资金融通
王修华
湖南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74-390
2011-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