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PCM模式的城市环境容量分析新视角--以咸宁市贺胜新城为例
城市环境容量分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预测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总体规划编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环境容量分析是一种极致化的用地预测,对城市的整体空间环境结构及景观空间效果的形成考虑甚少,这也造成了部分城市追求城市极致发展的同时,城市整体环境特色的丧失.因此,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将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传统的环境容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在追求环境最大承栽的同时,形成城市的景观空间结构,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双赢局面,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成宁市贺胜新城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理论研究模式,结合现状新城景观要素,采用PCM模式中的分析方法对要素进行分解和归类,初步形成新城的景观基底结构,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新城进行环境容量分析,得出适合城市建设的最大用地分布,将得出的两种结论进行叠加拟合,最终,得出基于PCM模式下的环境容量分析指标体系,从而更加有效的指导新城的建设.
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环境容量分析 PCM模式
薛冰 徐可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40-248
2011-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