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遗产学

在当代,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多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介入到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多学科在此交汇,产生了一种新的学科:文化遗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问,文化遗产学必然需要从邻近较成熟的学科中借鉴很多观念、方法和理论,其中文化人类学就是能够为文化遗产学提供重要学术支撑的一种成熟理论.其中既有观念,也有具体方法.笔者以为,一种学科应有其限定性,但也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开拓性与发展性,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更应该有。从《世界遗产公约》上看,文化遗产的范围还是很大的,况且,文化遗产学作为一种学问,所包含的范畴应比《公约》中涉及的遗产门类要大才对。文化遗产学是综合的,不仅包括遗产本身,还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相关内容;所关注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代表性的、已经是或有望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还包括那些影响范围小,但同样独特优秀、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有帮助的”小型”的文化遗产品类,其实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遗产,才构成了一个民族最底层的创造土壤。遗产申报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申报、拿钱、挂牌,而是保留民族的文化记忆,保持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及持久的创造力。文化人类学可以为文化遗产学提供一种观念、方法、视野、态度等。文化人类学也是一种实践中的学科,在一群深入到异族族群中实地考察的科学家那里,文化人类学形成了最初的观念与方法。它从来都不是书斋式的学问,它是要解决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存、挽救迅速消亡的人类文化历史片断等实际问题的。笔者以为,当代的文化遗产学当务之急,并不是要建立一种系统的基础理论,而是要形成系统的应用理论,是一套解决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的策略,是可实践的理论。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精英式的学术观念,在学术的实践中,常常体现为一种谦逊的态度。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常常去寻常人家中去寻找历史的遗证,去未开化的族群中探究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起源,去向处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求教艺术的真谛。他坚持认为,过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撰写是不完整的,需要在基层与边缘的社群中找寻资料进行补充;他坚持认为,即使是一名最普通的民众,只要你对他了解得足够深入,也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折射出的文明与历史洪流影子。假如当代的文化遗产学是一门关注于社会各阶层、各角落的学问,是一门宽宏大量的新时代的学问,那么这种谦逊的、非精英主义的态度,是必备的。文化人类学当然不能回答文化遗产学的所有问题,但这两者在本质上的很多共同点,使得很多问题的交流具有基础。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学,如何能逐渐成熟并为中国的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各项事业提供智力支撑,将在未来很多年成为一个新鲜的话题。同时也是众多传统学科寻找新问题,产生新成果的机会。

文化遗产学 学术态度 科学方法 文化人类学

王侃

国内会议

2011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杭州

中文

378-382

2011-10-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