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肝炎
缺血性肝炎(ischemic hepatitis)又称缺氧性肝炎(hypoxic hepatitis),在普通病房极罕见,发病率小于1‰;大多数病例为重症监护室的病危患者,常继发于低血压或急性心力衰竭。 本例患者入院后多日出现液体负平衡,机体处于低灌注状态,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血压偏低,经利尿处理后加重了机体低灌注,肝脏血流减少继发肝细胞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肝酶急剧升高,并出现了一系列相关变化:①肝细胞破坏引起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纤溶酶抑制物合成降低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加之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合成减少,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使D-dimer异常增高;②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INR延长,APTT延长;③血小板生成素合成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 该病例提示,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出现失代偿状态,特别是伴低血压时,应及早评估患者病情,慎用进一步降低血容量的药物如利尿药,并及时监测肝酶水平,避免缺血性肝炎的发生。当缺血性肝炎发生时,应尽早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对症支持治疗,尽快改善肝脏缺血、缺氧状态,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加重。
心力衰竭 缺血性肝炎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葛永彬 毛静远 王强 吴慧轩 李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86-89
2011-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