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1例

中医本无心力衰竭之病名,从其临床表现看,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中医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都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日:“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日:“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由于“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方中重用益气药,如党参、黄芪、太子参等。心气虚,心阳衰微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病机,故方中加用温补肾阳、温通心阳的药以化气行水,如桂枝、薤白、干姜、补骨脂、淫羊藿等。心气虚,心阳衰微导致血行不利,血脉瘀阻,所以在治疗心力衰竭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应用活血药,如桃仁、红花、益母草、鸡血藤、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等。心阳虚,肺、脾、肾也虚,可见水液运化不利、气化不能,最终水液代谢失调出现水肿、咳喘等症状,故利水药的应用对于消退水肿、改善症状至关重要,故常加用茯苓、白术、泽泻、益母草、葶苈子、猪苓、车前子等健脾利水、泻肺利水之品。心气虚者,多有气滞血瘀,血脉瘀阻,宜应用理气药,且理气药有助于提高活血利水药的效果,常用木香、香附、郁金、枳壳等以理气助血行、利水。有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大量的利尿药,导致津液损伤,阴液损耗,加之到晚期阴阳俱虚,气阴不足,故中药常用一些养心阴、敛心气的药,如五味子、山茱萸、玉竹、麦冬、沙参、柏子仁等。 7剂后,患者精神转佳,喘憋明显缓解,夜间可平卧,偶感心慌气短,咳嗽减轻,仍咯痰,痰量较前减少变稀,小便量增,大便调。 原方继服,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可下地活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患者坚持服用上方,3个月后门诊复查心脏超声:全心扩大以左心为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9.5mm),室壁运动普遍减低,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 37%)。

心力衰竭 中医病机 中药治疗 临床疗效

常佩芬 郭维琴

国内会议

第二届长城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论坛

北京

中文

92-94

2011-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