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陷祛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归纳于“心痹”、“心水”、“喘证”、“心悸”、“怔忡”、“水肿”、“积聚”等范畴。《素问·痹论》所记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说明心力衰竭常有心烦、心悸等症状,并且病情可能猝然加重,出现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记载:“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说明其病为“水”,其位在“心”。目前多数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病因为感受外邪、劳倦过度、七情内伤、年老体衰等,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肝诸脏。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心气虚是病理基础,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而血瘀则贯穿疾病始终,治疗时强调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专方治疗常使用经典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参附汤、保元汤等。 大气下陷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治疗,也可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少学者都做出了相关尝试,有学者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痹的重要病机,自拟升补宗气汤(党参20g,炙麻黄20g,知母6g,升麻10g,桔梗10g,当归15g,川芎15g)治疗心力衰竭46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9%、有效率19.6%、总有效率93.15%,对照组分别为50.014、33.5%、8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心搏量、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心力衰竭 升陷祛瘀利水法 中药治疗 临床疗效
史载祥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02-103
2011-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