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和身份:四川东汉崖墓的案例研究
崖墓是东汉时期(AD 25-220)四川的一种主要墓葬形式.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崖墓资料显示,崖墓最早出现在王莽时期(AD 8-25)的四川,并一直在四川地区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秦灭蜀之后,四川地区的墓葬演变与中原地区基本保持一致,由西汉普遍流行的竖穴墓发展为砖、石室墓,而崖墓的出现却似乎是当地的独创. 本文通过讨论乌衔鱼这一频繁出现于崖墓中并富于变化的图像,来研究四川的崖墓是如何与中原地区的墓葬类型相关联的,这一图像也出现在部分中原地区的墓室装饰中.本文的论点是鸟衔鱼图像的传播与发展,对于研究四川崖墓的建造如何受到中原地区画像砖、石室墓的影响至关重要.四川当地居民在建造崖墓的过程中,也融入了地区特色和信仰以建立自身的地区身份. 身份这一概念对于理解鸟衔鱼在四川东汉崖墓中的多变性十分重要.对身份这一概念的运用是基于Richard Jenkins关于社会身份的论著.通过对乌衔鱼图像的阐释,本文认为崖墓是四川当地居民试图建立自身身份的文化产物,在这一身份建立过程中,崖墓发展出一系列地方特色.在四川当地居民建立自身身份的同时,他们既考虑了自身在中原主流文化中的形象,也融入了对自身身份的认识.
东汉崖墓 鸟衔鱼图像 墓室装饰 社会身份
陈轩
牛津大学考古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9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