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水陆仪轨看明代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
水陆画是佛道两教举行旨在超度亡魂的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主要分为水陆卷轴画和水陆壁画两种类型.关于水陆画,最引人注目的是”绘画中肖像画的繁荣”.现有的明代水陆画遗存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既有佛教的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等,又有道教的四御五岳、真君大帝等,还有儒家的帝王臣子、孝子顺孙等.可谓仙佛鬼神聚于一堂,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它是”关于中国人调和综合的民族性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也是研究中国历史上”三教合流”现象较为直接和具体的图像资料. 为什么佛教的水陆法会中会接纳这么多的道教神祗和儒家人物?他们进入到佛教的水陆法会中有什么特点和职能?其”三教合流”的外表背后是否有其内在规律?据笔者分析,水陆画作为一种宗教绘画,属于古代”礼仪美术”的范畴.它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提供独立欣赏的美术作品,而在于构造其所从属的礼仪场合和空间,将宗教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水陆画的庞杂人物体系背后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体现在举行水陆法会所依据的文献——水陆仪轨中.必须透过水陆仪轨才能看清水陆画的”三教合流”现象. 根据水陆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可以得知,水陆法会所召请的神祗人物主要包含在《仪文》中”邀请正位”(即佛教神祗)、”迎请天仙仪”、”召请下界仪”、”命请冥殿十王仪”、”召请往古人伦仪”、”召请孤魂仪”的科目中.因此,正是依据佛教平等普度的精神和水陆仪轨的具体内容和规定,儒、释、道三教的神祗人物,按地位、按层次,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和谐共处于水陆系统之中.
水陆画 内容布局 构图方式 水陆仪轨 明代
熊雯
西安美术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41-156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