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圭研究
2010年,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举办的道教艺术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制作于清代的玉圭,这件玉圭长84.2厘米,上刻有三圆形与山水纹样.①相似的纹样组合不仅广泛出现于这一时期的皇室、官用服饰与器物中,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的道教服饰装饰上;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道教神像,亦经常手持与此玉圭形状与图案相似的器物出现.因此,作为《周礼》所载六瑞之一的圭,其在明清时期所发生的与道教之间的联系便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对于玉圭的研究,在明及明以前,是儒家礼学的关注之一,通过以《周礼》为主的相关文字,圭被诠释为天子美德与皇权的象征,在国家的祭祀活动与权力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玉器观念的改变,使得玉圭开始作为具体的器物,并被纳入到古玩收藏者的兴趣与视野中.③而近代考古发现中相关实物的不断增加,更使得学界对于圭的认识,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记载而得以向前推进.④然而,与此同时,目前学界对于明清玉圭的讨论仍然有限,且仅停留于对其礼学意义的对应与梳理上,而其所呈现的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物质特征则被忽略了.⑤事实上,从明到清,玉圭的功能实现了由礼仪瑞器到收藏古玩的重要转型,而其规格、样式、纹样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道教相关的装饰纹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因此,本文希望从明清的玉圭特点、特别是纹饰特点出发,结合这一时期的玉器观念与金石学潮流,对这一时期玉圭的功能、其纹饰产生的原因与背后的意义,以及其与道教相关图像元素的关系进行讨论.
玉圭 物质特征 图像元素 明清时期
张丹丹
香港中文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06-223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