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史形成中的早期研究范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学术界有一个被称为”学术大迁徙”的时期.这一阶段,大批中欧学者为避免法西斯迫害,纷纷迁往英美,在那里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这个仅在欧美地区范围中的跨文化背景,十分重要,它将德系研究思路直接”移植”英美学界,”机体”的接纳与排异现象共生.期间产生的大批新理论、新方法都引起了当时及后来的长期争论.社会艺术史研究便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回到豪泽尔《社会艺术史》最初出版的那个年代,从分析原著及其评论入手,总结出社会艺术史早期研究范式的特点,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英美学界对社会艺术史的反应.豪泽尔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到了美术史的发展中,他的论点是,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发展都直接关系到具体的物质条件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矛盾,风格可以同时是“古典主义和反古典主义”。不过,豪泽尔的审美判断没有他的同乡安塔尔那么激进。他并不认为艺术作品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没有认为艺术的表达可以通过政治理论来指导。因为他认为即使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很多事情也不能靠对行为施加规范指导来解决问题,所以,在艺术中这样的可能性就更少了,即使是一位政治上保守的艺术家,他也能够打破公约和教条。
社会艺术史 研究范式 豪泽尔 《社会艺术史》
刘向娟
上海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07-415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