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学教育在中国实施之探讨
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西方学者通常会被冠以外国专家的头衔.这一描述,以及许多西方人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动机和教学基础的无知的倾向,可能会在中国大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招致批评甚至是被怀疑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它会使中外师生间合作教学关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多数对西方教学缺乏经验的中国学者对此表现出很少的兴趣,并且有时会质疑这种与他们所熟悉的教学实践所不同的形式.本文着眼于有着一段近十年之久的一所新西兰建筑大学与一所中国建筑学高校学院的合作关系.前期,由新西兰方外籍老师完成的研究被学者无疑义地冠以了优越性,这一观点通过从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或者是有西方留学北京的中国老师那里得到的支持的观点而得到加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发现在中方教师中一股潜在的批判抵触的情绪.对此的分析最初见于爱德华·赛义德的著作《旅行的理论》(以及其随后发表的《再探旅行的理论》),它探讨了在不同的地方基于理论层面的理论与实践会产生的不同效果.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在任何复杂分析开始之前,掌握更多的各方态度的具体详尽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本文介绍了在调查初期对这个由西方教师、有留学背景的中方教师、接受中国教育的中方教师以及参与课程的中国学生组成的合作办学的态度与观点.该调查的结果已被收集并分析,并且后期的调查与合作也已被确认.
高等院校 建筑学 西方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托尼·万·拉特 孔亚暐 夏云
新西兰Uni Tech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77-185
2011-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