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

本文利用2005年3月21日河南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时所观测的多普勒雷达、加密探空及云微物理资料对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作业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特征、饱和层及冰面过饱和区垂直分布等。2005年3月21日河南省出现的层状冷云云顶高度在7.6km左右,云顶温度为- 24.7℃,平均回波强度为35dBz。据该日3小时1次的探空资料,21日8时零度层高度在1500m左右。回波负温层厚度为6.lkm,过冷云层较厚。云底高度约400m,云层结构为催化—供给云结构。21日郑州地面出现明显降雨时高空对应有较深厚的饱和层或准饱和层存在,且05h和08h两次出现了t-Td≤0.5℃的高度层,郑州对应出现了两个相对较强降水时段。催化作业后,在冰晶和雨滴长大下落过程中,若环境场达到饱和或准饱和则可以减少蒸发。因此,高空深厚饱和层或准饱和层的出现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对21日郑州05-20h冰面过饱和区时空分布分析表明,在地面降水开始前,高空e-Ei值明显增大,随后在高空出现了较深厚的“冰水转化区”。且出现e - Ei >O的时段与地面雨强最大时段相对应,说明冰水转化区的出现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贝吉隆冰水转化理论,冷云中“冰水转化区”的出现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

人工增雨 层状云 饱和层 冰水转化区 催化作业

李铁林 尹彬 郭献林 邵振平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河南郑州450003 河南省许昌市气象局 河南许昌461000

国内会议

2011年第六届河南省科协学术年会

郑州

中文

596-600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