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口腔营养管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已成为严重医疗及社会问题之一,轻症患者表现为饮水呛咳、反复发热,影响患者进食信心;重症患者容易并发吸人性肺炎、窒息、反复心脏病发作、脱水、营养不良等,不得不依靠留置鼻饲管或胃造瘘供应营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间歇口腔营养管给予营养支持,发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经治疗后,其吞咽功能及各项营养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 大量研究发现,早期系统、规范化的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营养状况具有显著疗效,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于脑卒中发病24h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本研究2组患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其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可能的原因有三:①治疗组进食完毕后拔出营养管有利于吞咽功能康复训练;②治疗组从口腔进食避免反流,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要求,营养改善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③对照组长期留置鼻饲,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康复进程。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即使经6个月规范康复治疗后仍有约8%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严重吞咽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患者有可能终身采用鼻饲或采取胃造瘘方式进食,虽然胃造瘘术避免了留置鼻饲的诸多副作用(如长期顺应性差、胃食管返流、压迫鼻咽黏膜造成损伤、误吸及坠积性肺炎、呃逆、胃出血、营养不良等),但基于各种考量,国内脑卒中患者多不愿接受胃造瘘术,导致其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影响病情恢复。基于上述背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设计了间歇口腔进食管辅助患者进食,该疗法不仅避免了留置鼻饲管的各种副作用,而且还通过无创手段解决了患者吞咽与营养问题,患者及其家属均乐意接受。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治疗机制包括: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部位主要包括口腔、咽及食管上端,而食管下端及胃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因此将营养管插入食管上端,可减少胃受刺激而发生的返流等;另一方面留置鼻饲管从鼻腔进入胃内,患者需24h带管且多次进食,不符合人体生理节律,患者使用顺应性较差;而治疗组所用营养管直接从口腔进入,每天进食2~3次,每次需花5 min即可完成进食,进食后可拔除营养管,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对患者康复训练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有助于机体营养供应尽快改善,从而促进患者功能全面康复。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显示治疗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正在进行顺应性、安全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等临床研究。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口腔营养管 临床疗效
曾西 王德军 王留根 宋波 付伟锋 赵幸娜 赵晓乐 王辉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河南郑州450043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818-822
201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