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遮蔽的”巫山”--隋唐石刻有关”巫山”类词群标注及语用考察

汉语发展过程中,词语结构及其方式,成为主要区别手段。从语言结构形式看,词的合成,除了部分联合结构,其余偏正、修饰、支配、补充等方式所合成的结构,即意味着意义范围的区别明确。因此,汉语词语合成及分类,体现着汉语结构的内在逻辑发展。还有,随着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词形结构依旧,而词义和使用范围却与时流转,作出转移调整,这类矛盾情形也属于汉语发展的重要现象。隋唐石刻词语结构,以修饰、补充等方式合成,使得词义分别趋于精细准确。同时,依然存在大量固有词形为魏晋南北朝隋唐石刻变化使用的情形。“巫山”类词,是其显例。随着语料库加工的深入,汉语词汇史的调查,还应注意词汇量化使用情形,诸如使用形式、使用频率及其消长趋势、使用时代及其分布等,有助于词汇史的观察分析。长期以来,“巫山”及相关联类词语,功能趋于一边,内涵发生遮蔽。依托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语料库标注“巫山(巫岭)”“行云”“行雨”“云雨”等记录,以出土文献有关“巫山”类词群功能为线索,考察隋唐社会“巫山”类词语,虽为女性所专用,尚具有多方面使用功能,或为女性世间生活之中性词,或为女性容德之美饰词,取向为肯定性价值观念。上具出土墓志用例,都特别遜一标注其年代。语料库“巫山”词群标注数据表明,汉语史上魏晋南北朝尚属滥觞,隋唐使用范围趋于宽泛,而晚唐五代消歇至基本不用:是唐代以降愈用愈窄之例。

汉语词汇 隋唐石刻 词语结构 语用功能

臧克和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

上海

中文

1-10

2011-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