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用字层面的秦楚简文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在汉字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战国文字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文字异形严重是该时段文字的鲜明特点.分域研究一直是研究战国文字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将秦、楚两类文字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深入到构件层次,对于发现这两类文字形体的联系和差异,反映两者不同的发展趋向,以及描述战国文字全貌,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本文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古文字属性库及先秦汉字发展定量研究”课题组研制的《睡虎地秦简文字语料库》、《楚简帛文字语料库》的支持下,尝试从构件的角度来进行系统定量的比较。具体比较思路是:以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直接构件作为考察范围,整理出二者相对特异者。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些特异构件实际参与构字的精确计量,并从文献用字层面来完成两者差异的量化评估,从而揭示出二者在此层次上的构形差异。研究表明,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直接构件相差不大,其中相同的构件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异构件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们的构字能力很弱,实际使用次数也很少。虽然汉字在战国时期走上了地域性的分化道路,但变异并未走到底。秦、楚文字间共同存在着一批稳定的构件,在文字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相互问层层组合的方式构成新字,实现以有限的原料无限增殖汉字的目的,从而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保持了汉字的稳定性和交际性。
战国文字 构形差异 秦简牍文 楚简帛文
楼兰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45-53
2011-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