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问”字释读献疑
殷墟甲骨刻辞中有两个形体,这两个形体从门从口十分清楚.最早考释它们的是罗振玉先生,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释为《说文》的”问”字.从构形上看,这两个形体与《说文》中的“问”字的确同形。但是我们普查西周金文、战国楚简,这两个形体作为“问”一词的书写符号而被使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以上所列现象表明,甲骨文这两个形体在西周以降至战国各种载体中并没有作为“问”来使用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并不认为这两个形体是“问”字,而始终用古文“闻”或“昏”字来表示语言中“问”一词。到了战国末期的秦简才出现表示“问讯”义的从口门声的“问”字。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只能让人们想到那两个形体根本不是“问”字,而小篆中从口门声的“问”字的真正来源是秦文字。因此甲骨文之“问”与《说文》的“问”并不是源和流的关系,不是可以对应的一字,而只是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形字。从字形看,从门从口,故笔者认为可能是甲骨文“启”字的繁化。原因在于甲骨文中有的形体在作表意偏旁时可以和另一形体相通,由此产生了许多异体字。
甲骨文 文字考释 字形结构 异体字
苏影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学院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27-130
2011-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