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教育交流与中华文化
教育,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且日益进步;交流,使教育事业得以创新而不断发展.作为人类一种古老而又弥新的文明,中华文化正是通过教育交流而得以形成、发展、更新和播衍.纵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交流,既有将自身现有的最先进文化推向世界的活动,亦有从其他先进的国家或民族摄取自身亟须的文明因子的行为.在这种传输与求取、播衍与认同人类新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通过种种途径一直未曾停歇教育交流活动,并且借助这种活动来逐步推进人类文明.教育交流若以中国自身为定点测其流向,则应包括顺向交流、逆向交流和互向交流三大类型。就教育交流的对象而言,大致可以归划为人的活动和物的流动,即在教育领域中社会主体的交往行为和文字载体的输传来往,若就活动方式和交流渠道或路径而言,自有教育交流活动降及今日,则包括留学生的派遣和接收,教师的引聘和派出,相关文字资料(诸如书籍、报刊)的译介与取用,相关人物的教育访察及学术传输,有关教育团体的参与及其会议举办,有关组织与个人的设学授徒,以及当今时代的影视与网络的输送与接收。跨越国境的教育考察及学术访问,前往他国从事办学授徒活动以及国际性教育团体及其会议的举办与参与等,则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才有所开辟的教育交流路径。就在中国转而聘请外人来华为师从教之际,伴随社会转型与教育变迁,教育考察参访活动亦在近代中外教育交往过程中开始发生。在现当代的教育交流活动中,开发最晚但其势最盛的渠道,无疑是影视与网络的接收与传输,而且这是一条最科学、最经济、最便利、最广泛的教育交流渠道. 在各种渠道的影响中,最直接的社会领域自然是教育尤其学校教育本身,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远景观来看,最深层次的影响应该是文化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从中华文化形成与传衍来看,中外教育交流可划分为四大历史时期、先秦时期促成了华夏文化的成型,封建社会时期促进了东方儒学文化圈的形成,明清时期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身的变革和更新,近代时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推动人类文明形成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相较而言,古代教育交流其中文化意义大于教育自身的意义,而近代以来的教育交流显示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教育领域或教育自身,但不论何时何类教育交流,都关乎中华文化自身的变化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展现。
教育交流 渠道管理 中华文化 历史演变
余子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22-29
2011-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