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流组织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与启示:以20世纪的哈佛-燕京学社为考察对象
就20世纪上半期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而言,中美之间的交流颇有特色.它不同于英国以国家名义建立的教育交流组织,诸如中英科学合作馆等,而更多地是以独立机构的名义来进行合作,这种合作主要表现在大学领域.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大学的崛起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引入注目的现象.后来的世界名校,诸如哈佛、耶鲁等,都在此时崭露头角.此时,哈佛大学与中国在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对象相对明确,而且时间相对持久,哈佛大学与当时中国的知名教会大学——燕京大学便是主要合作对象,并且两校之间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具体合作的运行,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燕京学社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的双向沟通作用。 在近现代中国的诸多知名学者中,受过哈佛-燕京学社资助或与之有关的中国名人不胜枚举,他们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哈佛大学而言,哈佛-燕京学社是中美两国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非官方组织,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研究,促进了美国学界对燕京大学而言,哈佛一燕京学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交流的对中国的关注与研究。从哈佛-燕京学社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得出文化交流机构建设是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中外文化交流要体现交往主体平等、优势互补,中外文化交流机构要做到宗旨明确、组织体系严整、运作规范,争取足够的资金是保证中外文化交流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 交流组织 双向沟通 中国 美国
周逸先 祝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76-191
2011-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