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野下西学东渐的当代思考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对外进行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末汉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人去了解异域的文化教育,到唐代时曾形成一个高潮.尽管之后交流有所衰落,但时至宋元时期仍是很频繁.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作为对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制度进行吸纳借鉴的重要途径,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学界对教育视野下西学东渐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但是,也存在着尚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上,成规模的西学东渐有两次,一次是明末清初时期,另一次是清末民初时期。由于传入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同时也由于是以传教士为主导的较为平和的传入,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对中国传统社会发生变革性的影响。从广度、深度以及影响上看,清末民初时期的西学东渐远远超过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提供了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部入侵势力坚船利炮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思想、文化、教育等观念层面的东西。就教育领域来看,自“西学东渐”以来,“失语症”和不能正确、客观评价中西教育的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中国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同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交流则进入了空前繁荣和全方位接触的时期。然而,客观地分析,在理论繁荣的背后,在新的时代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一个使人深感遗憾乃至忧虑的问题是,在中外文化和教育交流的过程中,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膜拜和盲从,对自身文化的轻视乃至无知、鄙视,似乎又在演绎着近代以来国人的某种心态。除了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上述偏颇之外,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人才引进的现况中,也存在着令人不解的怪现象。知识界代表着社会的良知,但是只有当摆脱了过分功利性的追求,摆脱了三六九等的庸俗的等级性,心胸开阔,处事磊落,以学术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评判的尺度时,这种良知才能充分地彰显出来,在中外教育交流中也才能真正地摆正位置。
文化教育 对外交流 历史演变
李中申 王世广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334-343
2011-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