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下的民族问题与高教改革
”民族”被很多从事社会流动性研究的学者看成是影响入学率和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很多用于解释族群的教育差异的理论被相继提出.其中,最常见的理论是社会经济状况理论.该理论认为,绝大多数族群间的教育差异都源于各自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族群往往都有着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然而,经济状况并不是造成民族教育差异性的唯一原因.不同的民族成分本身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马来西亚,由于其民族的复杂性,民族问题与学校教育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马来西亚本地人未能很好适应新的经济模式,在英国人的政治和经济垄断下,一个多民族社会形成: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少量其他民族的人。在新经济政策之下,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马来族”。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之下,政府实行了配额规定,确保了大学中马来族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教育的作用被高度政治化。虽然新经济政策下的教育改革目标是改善各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但实际上,它成为偏袒马来族人的工具,非马来族人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这样不仅不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还容易造成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民族差异 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
方长明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415-422
2011-08-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