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气象、海洋和资源卫星地面系统的对地观测技术地不断完善,人类改变了获取地球信息数据的方式,为大气、陆地、海洋的科学研究提供长期、稳定的空间数据,并对科学创新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大发展的背景下,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自行研制卫星地面接收站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本文浅谈我国已基本形成的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与现状. 目前我国面临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等诸多问题,虽然已成功发射四大系列卫星,但目前国内遥感数据源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由于缺少高时空、高光谱分辨率,以及覆盖全球、全天候、多波段的观测系统,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也相对滞后,因而遥感数据在共享方面还未形成全国性的综合共享平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地观测的产业化进程还相对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也不足。不过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将根据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卫星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系统的需求,考虑天地统筹、重点突破、稳定队伍、数据共享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高、中、低空间分辨率相互补充的卫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以及高光谱和全天候的信息获取。相信通过建设国家集成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将更好地解决数据处理、存档、分发、备份、信息安全和信息共享等问题,并大幅度提升我国自主空间数据源的占有率。
对地观测卫星 航空航天遥感 数据处理 信息共享
答星 王祥 余咏胜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22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306-309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