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与发展
梅里兹(Melitz,2003)模型确立了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并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围绕着梅里兹模型,产生了一批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研究成果,从而完善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梅里兹模型的基本内容,然后介绍在梅里兹模型基础上产生的五个扩展模型,以及一些最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对新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做出了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所有企业都是同质的,事实上,同一行业内企业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生产率、组织结构、工人技能等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在行业内部,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业务,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规模都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梅里兹针对上述贸易现象,提出了一个基于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其理论的基础来源有两个:Hopenhayn (1992a)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0)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异质企业模型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1980)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克鲁格曼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 新新贸易理论告诉人们,扩大对外开放应该是长期不变的战略,政府应通过有效措施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并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应该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和协助降低企业出口的额外成本,这不但可以突破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和市场饱和带来的发展瓶颈,还可以提高我国整体生产率水平,让那些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异质企业模型还表明,对外开放和贸易并不会降低人均财富,反而会因为产品种类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增进人均财富。该模型体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合理选择有助于自由贸易的政策,以避免出现本国企业生产率严重偏低导致的大量企业退出,当生存下来的高生产率企业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好处不足以弥补本国大量企业退出带来的损失时,异质企业模型的贸易政策启示就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部门产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 企业异质性 梅里兹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
邓翔 路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5-38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