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抉择理论在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度假旅游获得不断发展,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成为热潮.旅游供需的失衡以及相应规范理论等技术的匮乏,使我国目前的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规划实践探索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中引入相机抉择理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即旅游度假区规划须翔实分析基地、环境、人文等立体条件,在此基础上机动选择究竟应采取哪种方法,并决定相应的规划干扰深度.从客体出发,以客体条件来决定主体——设计者的具体采用的规划设计手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尊重基地环境,保持旅游度假区的个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理论,要求一切的抉择均需建立在对原环境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之上。并以此确立规划行动的原则,如在太湖景苑规划之初,基于立地条件的分析确立了保护为主,相机抉择,适度介入的规划设计原则。对基地原地形、原环境、原有植被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理论需要对不利的、有利的环境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环境质量,增强其景观性和功能性。如对太湖景苑基地交通道路的整理.即是建立在利于度假区整体发展基础上的必要线路的整体调整与适度拓宽,调整后的交通虽路幅稍有加宽(调整为4m),但道路总体面积缺较原有道路面积减少了15%,由最初的7058m2减少到6000耐。在具体处理手法上,注意各环境元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以保护旅游度假区基地的原有环境资源更新的统一性,塑造个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度假区相机抉择规划设计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提出一种希望,唤醒设计者和管理者尊重基地立地条件的觉醒,才能为旅游度假区探索出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旅游度假区 规划设计 环境资源 相机决策理论
张哲 钱琴芳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582-586
2011-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