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从城市棕地到中央公园的嬗变
中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其中44个已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为存在危险品和污染源而具有致使其再开发或者再利用变得复杂的场地.这些场地被称作”棕地”.面对这些场地,中国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植树造林、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单一治理模式,即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对一的解决和修复,难以治本.事实上,这些场地在制约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很多城市是可以借助这些”棕地”的再开发活动得以复兴的.本文即聚焦于一块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棕地”——南湖.本文主要集中于介绍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采煤塌陷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何依托设计的力量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总结规划设计阶段和工程建设阶段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见解:(1)不能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不能再拖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需要了解如何以城市为基础,寻求解决方法;(2)必须将生态方面和低碳经济方面的内容纳人最初的规划阶段,而不是最后才加人进去;(3)需要建立绿色评价体系,并协助政府把绿色增长纳人城市发展规划;(4)需要通过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着力绿色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工业用地 生态修复
张蕾 胡洁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会议
南京
中文
676-683
2011-11-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