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良渚文化漆觚的发现和研究

漆觚是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新确认的器种。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以卞家山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漆器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制漆技术的一个高峰,或者说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制漆业的最高水平。《韩非子,十过》云:“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林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发现漆觚和其他漆器的卞家山遗址正处在良渚文化中晚期,相当于传说中的舜、禹时期。有关舜作黑漆食器,禹作内髹红漆、外髹黑漆的祭器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如此接近,很难说是一种巧合。甚至认为,卞家山遗址施纹漆觚、施纹器盖等漆器的出现,或许反映了良渚文化盛世之后玉器逐渐衰落,漆器及精致陶器等开始承担起了部分礼器的功能。 从逻辑上讲,漆觚应来源于陶觚。崧泽文化时期陶觚已经出现,良渚文化后续的马桥文化也有类似的陶觚发现,但奇怪的是良渚文化并未发现陶觚。这种器物链的中断可能表明良渚文化无须实用的陶觚。因为从功能上来说,觚是水器或酒器,而类似的器物在良渚文化中已有陶质的双鼻壶和宽把杯等,有无觚器似乎无关紧要。但如果要用在祭祀礼仪上,漆觚显然具有更好的特质和外表,因为经过髹漆的器物具有较强的耐酸、抗腐蚀性能,器表由此可变得坚固耐用,再经过推光和打磨,漆面还能产生迷人的光泽。认为良渚先民为了神圣的原始宗教和礼制专门创制了漆觚,并且与漆豆、筒形漆器等已形成一个系列。虽然它们也被普逋平民使用,但不太可能拿来作日常用品。正如锥形饰、珠、管等小件玉器也被普通平民拥有一样,它们可能只在礼仪场所佩戴。随身下葬漆觚,也体现了对这种器物的珍视。 目前所看到的良渚漆觚显然属于细体觚。注意到,腹部饰有凸弦纹的细体陶觚在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中都有发现,它们与良渚文化环形及螺旋形凸棱漆觚形成了特有的传承关系,并可能直接影响了商周青铜觚的造型。卞家山漆觚的纹饰以大红的线条填以黑漆描绘出变形的云雷纹,与商周青铜觚的纹饰已很接近。透过这件器物可以看到良渚晚期已有新的文明因素萌发,另一方面也说明良渚时期的宗教意识和礼仪制度对商周文明产生了一定影响。

考古学 漆觚 制作工艺 文化内涵 良渚文化

赵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嘉兴

中文

99-112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