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家畜饲养
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仅限定于太湖地区和宁绍地区,这是考虑到该区域动物遗存的资料积累比较集中而且相对丰富,动物遗存本身的区域特色、时代特征及其历时性变化已初步显露,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整合研究.实际上,有关该地区先民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考察方面已有一些前期探索,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该地区早期家畜饲养活动,主要包括家畜种类、大体规模,并侧重考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家猪饲养活动的发展过程,同时尝试从区域文化发展的角度作些阐释. 已有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显示,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家畜种类相对简单,目前可确认的还只有猪和狗两种,水牛是否曾被成功驯化过还有待后续研究。整体上,长江下游地区早期家畜饲养规模相当小(良渚文化时期除外),而渔猎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田螺山遗址近年出土材料还显示,可能低估了长江下游地区渔捞经济的重要性。从肉食资源获取的角度来看,长江下游地区早期的家畜饲养活动明显是以家猪饲养为代表。这一地区家猪饲养出现较早,但规模一直较小,直至良渚文化时期才迎来高峰,并在当时人们肉食构成中举足轻重,但至马桥文化时期又明显衰退。从相对比例所呈现的历时性00000曲线轨迹来看,该地区家猪饲养的早期发展过程正好与长江下游地区古文化发展进程同步共振。该地区的个案研究表明文化发展、遗址(人口)数量一野生资源空间大小等因素对家猪饲养的早期发展有深刻影响,从而再次印证了家畜饲养作为一种生计手段的被动发展的观点,这也突显了该地区在早期家畜饲养活动方面鲜明的区域特色。
动物考古学 遗址 家畜饲养 生计活动 文化演变
罗运兵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嘉兴
中文
113-125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