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宋墓初探
长江下游地区宋代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北宋中晚期常见的注壶、碗盏、盏托等茶具,以及文房四宝的出土,显然是墓主人品好的彰显。总的来讲,墓葬形制结构可以纳入南方系统,类椁式墓以长方形为多,少见船形墓,有些地区流行单椁墓。在随葬品等方面则有着本地的特点。墓葬随葬品较中原地区明显增多,而且随葬品组合多样化。青白釉瓷器较多,龙泉青瓷逐渐增多;南宋时期流行湖州铜镜子。经济和文化因素高于政治因素,墓葬随葬品多寡和精美程度,更多体现了墓主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而与品官高低无关。根据质地和特征的差异,随葬品可以归纳为四类:一是陶瓷器;二是盟器神煞雕塑;三是纸竹木质明器;四是铜铁等金属器及其他。 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一些宋代墓地,有贵族墓地,如包拯家族墓地、金华郑刚中墓;也有平民墓地,如繁昌老坝冲墓地。从墓葬规模大小和随葬品多寡看,贵族墓地和平民墓地差异不大。但是从墓仪制度、地表封土堆大小等看,还是有所不同。平民墓地是不能用墓仪的。 以富春江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发现多处地面茔园,是南方宋墓研究的重要成果。南宋淳桔八年(1248年)云和正屏山墓的地面茔园保存完好。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布局,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从后到前,茔园依次有圆形石砌围墙、环道、半圆形坟丘封土及其下方墓室、坟丘正面的砖雕须弥座、坟丘前方拜坛、台阶及其方形平台、长方形墓祠堂(墓前祭祀建筑)及两侧排水沟和道路、三瓣蝉翅慢道和最下方的平台等。这是目前发现结构最为清楚的宋代茔园,为研究宋代墓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学 宋墓 经济实力 文化背景 长江下游地区
董新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嘉兴
中文
263-279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