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下冯遗址遗存分析及相关问题研究
1959年春发现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1974年秋至1979年冬,为了探索夏文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为首三家联合发掘7723多平方米.二里头类型进入东下冯遗址时,与三里桥文化居民们相遇,导致了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消失,也迫使三里桥文化的后裔北上与陶寺遗存发生直接关系,而陶寺遗存是晋中杏花文化分布在临汾盆地的一个类型,也可以说是连接三里桥文化后裔和晋中地区杏花文化后裔的纽带,但前者没有到后者的地盘中去,仅限于原来陶寺遗存所占领的区域,甚至仅限于其南部地区。前者还带去了瘦长型单把鬲,也习惯了矮胖型单把鬲和双錾鬲、三足瓮等器类,鬲的形态也随着斜领双銴鬲→高领鬲→短颈鬲→长颈鬲的轨迹而演变。应当注意的是,三里桥文化的后裔们习惯使用的瘦长型单把鬲和陶寺遗存的主人习惯使用的矮胖型单把鬲受到斜领双銴鬲→高领鬲→短颈鬲→长颈鬲的演变规律的影响也相应演变成瘦长型,两者十分相似,但还是能够区别开来。这就是在读了张忠培等先生《客省庄与三里桥文化的单把鬲及其相关问题》后而产生的认识,也就是说杏花文化的后裔们使用的矮胖型陶鬲(单把)变成瘦长型,未必是接受三里桥类型影响的结果。
考古学 遗址类型 形态演化 文物遗存
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嘉兴
中文
326-353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