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湖北西周青铜器出土情况分为三类:一是出土于墓葬;二是出土于窖藏;三是零星的发现。其中,以墓葬发现数量最多,零星发现数量较少。早期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器物组合就表现出以鼎簋为核心的特征;发展到了西周晚期,京山苏家垄发现的“九鼎八簋”墓已是学界耳熟能详的范例。从青铜器的器用功能而言,也是相当的齐全。炊器有鼎、瓤、鬲;盛食器有簋;酒器有爵、斝、尊、觚、壶、壘、卣、觥、方彝;水器有盘、匝、盂等。可谓一应俱全。通过对湖北西周青铜器的器物组合、器形特征、装饰纹样诸多方面的综合观察发现,就总体风格而言,其与西周核心区域的宗周和成周地区的文化面貌是基本相同或同步的。通过对湖北西周青铜器发现和特征的分析,似乎也可以对湖北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的脉络加以梳理。湖北地区西周青铜器主要发现在三个区域,但无论是哪个区域,所有青铜器的类别、造型和纹饰风格都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相一致,尤其在早期这一点更为突出。有些器物除铭文外,几乎可以说如出一范,出于同一匠人之手。可以肯定地说,尽管湖北地区的铜资源十分丰富,湖北地区早在石家河文化时期,就有小块铜片被发现,但这并不能说明铸造技术有多大的发展和进步。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周早中期,湖北在铜器铸造技术方面还是空白期,在这里既没有发现重要的铜器铸造遗址,也没有发现具有地域特征的青铜器,甚至连一片青铜容器的范片也没有见到。湖北地区青铜器的地域特征应该出现较晚,一般认为是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而真正的特征凸显和风格形成当是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达到高峰,这可以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只有到了这一时期,湖北的青铜铸造工艺才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用后来居上、技压群芳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论及青铜器的学术价值,可以从铸造技术、器用功能、造型及纹饰艺术、铭文徽记、时代分期等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对于湖北西周青铜器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做过有益的探讨,尤其是青铜器铭文徽记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具有最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这方面学术界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也最为突出,特别是黄锡全先生的《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一书中有较多的文字对西周青铜器铭文作了较为全面的考释。张昌平先生的《曾国青铜器》一书,对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曾国青铜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相对而言,对于湖北西周青铜器整体的综合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考古学 青铜器 铸造技术 器用功能 文物艺术 文化内涵 学术价值
院文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嘉兴
中文
354-372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