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东”梁貊”故城到高句丽早期山城的考古调查与思考--以新宾太子城等为例--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考古的若干问题之八
本文以辽东太子河上游新宾太子城和衫松山城为对象的个案研究,推而广之,在辽东青铜时代考古和高句丽考古中应具有普遍意义。应当指出的是,作为聚落形态文化载体的辽东各类山城,无论是近年越来越多发现的青铜时代早期“貊系”的“石垣聚落”,还是高旬丽早期山城,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建筑过程和使用周期。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所以很难从建筑形式和材料(如石材)上,在短期内细分其时代差别。相对而言,墓葬的形制结构以及葬具和随葬品,则具有考古学断代的相对准确性。如近年发掘的沈阳市石台子山城以北1.5公里的柳沟高句丽墓群和抚顺高尔山下的施家墓地,以及太子河下游的辽阳燕州城周围墓地,其年代都在与山城一致的高句丽中、晚期(以晚期为主)。而辽东“两江”、“两河”上游的高句丽早期山城的分布区,正是同一区系青铜时代大石盖墓的集中分布区。这种现象如上述已经指出的,远离辽东“两江”和“两河”上游的浑河以北及千山以南,在先秦时代并不是辽东貊族的中心区,自然也不是高句丽起源的核心地区。只有在辽东“两江”和“两河”上游,辽东貊族部落时代的“石垣聚邑”,应是其继承者高句丽早期山城的直接来源。今后在深入探索辽东“貊系”青铜文化与高句丽起源的关系问题时,应当加倍关注以辽东“两江”和“两河”上游区域的青铜文化与高句丽早期文化的演变关系。并在辽东(含鸭绿江两岸)青铜时代的貊系“石垣聚落”形态的文化内涵,与早期高句丽山城的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考古学 历史演变 文化内涵 青铜时代 高句丽
王绵厚
辽宁省博物馆
国内会议
嘉兴
中文
447-455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