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龟兹与犍陀罗的造像组合、题材及布局

作为古代西域的佛教中心,位于犍陀罗与中国内地之间的龟兹,理应分享犍陀罗佛教信徒对“历史”佛与未来佛崇拜之热情。结果,如何平衡现在佛释迦与未来佛弥勒,成为龟兹艺术家在石窟造像组合与题材布局方面的一大创造。 首先,从佛法传播角度来讲,龟兹中心柱窟塔柱正壁龛内之佛陀,正就释提桓因提出的42个问题进行解答,而与之对应的门道上方弥勒,正于兜率天示现。这种题材布局设计,表明弥勒乃释迦之神圣继承者。其次,从佛教礼忏仪式考量,中心柱窟后甬道或后室后壁塑画的涅藥图像,与塔柱正壁的帝释窟说法和主室门道上方的弥勒示现,构成一固定的造像组合。一旦信徒或朝圣者踏入这座神圣的洞窟,首先映入眼中是帝释窟场景,似乎佛陀正在回答信徒或朝拜者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主室侧壁表现佛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说法图及窟顶描绘的本生和因缘故事也会映入信徒的眼帘。至此,信徒或朝圣者渴望实施当时最重要的宗教仪式——绕塔礼拜。就在他们右绕佛塔、瞻仰涅藥并回到主室之后,立即看见了门道上方的弥勒,后者乃信徒的终极愿望之所在,因为他们祈求当世得到弥勒决疑、死后托生兜率天堂。这种密切关联的图像志或圣像设计,不但与佛典所记顺序相同,而且与信徒在中心柱窟内实施的礼忏程序一致。克孜尔中心柱窟的造像组合或题材布局,即“帝释窟”与“佛涅藥”画面搭配、“佛涅藥”与“弥勒示现”场景对应,基本上依据犍陀罗原型设计;其创作理念,除图像志外,主要源自与汉译《长阿含经》相当的其他语本佛典。稍后,这种图像志或圣像设计成为古代西域地区中心柱窟的标准造像组合与题材布局。又,龟兹佛像样式,受到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直接影响,似在犍陀罗原型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考古学 石窟造像 题材布局 佛教艺术

李崇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嘉兴

中文

456-465

201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