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宽浅海湾滩槽体系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广西钦州湾湾口宽约26.4km,纵深约13km,平均水深约4.3m,平面呈”喇叭形”.钦州湾沉积了来自古钦江和古茅岭江巨大的砂质沉积物,在长期的潮流、波浪动力的侵蚀、改造下,形成了现今的由东、中、西三条主要的涨、落潮水道和相间分布的沙脊组成的滩槽相间的地貌格局.滩槽体系是否稳定关系到钦州湾地区航运、发电、重化工等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数模计算研究了钦州湾滩槽体系中代表性水道的最浅水深、水道的分流比及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探讨了其在高强度人类工程活动干预下的演化规律及波流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表明,宽浅海湾滩槽体系的稳定性受其内在演化机制与外部动力要素的共同制约.宽浅海湾的滩槽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演化规律和波流动力响应特征。有关的海岸工程,需要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不破坏滩槽体系的稳定性,使得宝贵的水道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宽浅海湾 滩槽体系 演化规律 动力响应特征

王玉海 刘大滨 王崇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南京

中文

56-58

2011-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