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空间再生研究:偶然性向必然性的转变
人口与社会的发展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设计的各种变革与进步都是为了使人们生活更加美好,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与大多数人直接相关住宅更是如此.我国居住要求的提高与建筑面积的日益减少形成尖锐的矛盾,再者,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也正吞噬着原本可用的建筑用地.如何协调人口社会发展与可建建筑面积减少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增长人口与增长人均居住面积之间的矛盾,住宅空间的”再生”在此时显示出了其的重要性与远瞻性.本文将“再生”着眼于空间,且不是建筑已投入使用后偶然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再生,而是在建筑设计之初就融入时间的再生,为其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的需求提供便捷的空间再生可能。这样前期的空间完整规划使得后续住宅改造能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经济效率,进而达到更好的改造效果。建筑师亦为建筑的受众着想——设计师运用自己的理念,创造出可再生的空间,引导、激发建筑的使用者自行地对其进行变更。住宅再生是为了解决住户的需求与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照料而又需要各自私密生活的矛盾。可再生的住宅必须要有便于再生的特性,才能体现出空间再生的意义——固定墙体与可变墙体之间材料的不同,给排水、电力电讯管道的预留,抑或是可移动隔墙的使用都增加了空间再生的便捷性。只有当住宅再生简易于住宅搬迁,再生才真正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将空间“再生”的偶然性转化为设计之初就已规划出的“再生”的必然性,并以住宅为研究对象,站在建筑受众之立场,力求使建筑空间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住宅建筑 结构设计 空间再生 人本主义
刘嘉倩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湖北430074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424-428
2011-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