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本文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边缘区去工业化发生的机制。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远离全国经济核心区和政治核心区,是典型的边缘区,初始的人口份额和资本份额远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连接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及航空港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东中西之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经济一体化程度得到深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逆向调整有其必然性。 本文认为,“十二五”及以后时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得到改进,包括运输成本在内的贸易成本将继续下降,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或者政府干预不恰当,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进一步低端化,去工业化趋势会继续下去。本文提出,为促进西部氏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为此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西部民族地区,这将伴随资本和劳动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流动,增加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支出份额,从而增加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份额,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理论与实践证明,旨在强化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区域问基础设施建设会加快产业向核心区的集聚,而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支出份额是有益的;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这对于延迟其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有重要作用。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逆向调整 政策环境

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

武汉

中文

213-223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