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基于浙江宁波经验的考察与分析
区域化党建和以往传统单位党建模式相比,具有开放性、地域性、整合性、多元性、网络性的特点,在实践上更有利于基层党建融入社会化,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其主要功效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结构功效、整合社会功效、统筹资源功效、服务群众功效。在不同环境下,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能否契合于经济社会结构形态,直接影响党在基层执政使命的实现与执政基础的整固。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城乡社会结构处在深刻变动时期,应对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必须突破传统组织体系与治理结构,代之以构筑“纵横结合、机制开放、覆盖广泛”为特征的区域化组织网络。区域化党建所体现的是一种互动协调的开放性党建运行格局,其内核点在与集聚与整合城乡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增进区域组织间的协作,实现党建要素的彼此融合与效能的共同提升。为此,需要从各类党组织的功能特征出发,促进基层各类党组织互补互促、相互服务、携手共建。同时必须尽快转变“单位制党建”的封闭意识,在职能定位上,从单纯党建服务功能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管理服务转变,将党建服务寓于经济服务和公共服务之中,创立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新型工作模式。整合性是党建区域化的基本特征,而整合各区域、各线相关资源,需要超越现有机制和体系,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体系。
区域化党建 组织网络 运行格局 职能定位 保障体系
谢方意
宁波市委党校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28-40
2011-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