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人龙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思考
人龙舞最初的表演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中秋节。每逢八月十五,镇上东西两街的人龙舞队伍,一路招摇,穿街过巷,最后汇集在街西头的康皇庙前,斗智斗力,互相竞技,同时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现在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以及国庆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解放前,人龙舞在湛江多个地区十分流行。解放后,1952年土改时停止活动,在“文革”中由于“破四旧”差点“龙脉”断绝。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又被挖掘出来。二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龙舞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龙舞又重新舞动起来。“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它全部用人体接架组合。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是大人肩扛着一个小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人龙舞从创始之初就包含竞技的元素,尤其是南派武术的文化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人龙舞”的娱人健身功效和价值。但是现阶段人龙舞文化遗产的公众传承意识不强,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单一经营遗产观念缺乏,理论研究不足,制约着人龙舞的传承。
人龙舞 体育活动 民俗特色 文化传承
安剑群 樊花梅
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公共体育部,广东湛江524048 广东医学院体育部,广东湛江524023
国内会议
河南焦作
中文
188-191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